路線德國柏林
柏林

柏林,德國

柏林

路線長度5.1 公里
累計爬升43 m
步數7500

城市穿行

歷史古蹟

創建者: 匿名用戶
路線簡介
柏林是一條位於柏林,德國的步道,他的長度為5.1km (大約7,500步) ,爬升高度為43m,難度評級簡單。用Pacer App發現更多優質路線吧!

柏林圍牆

地點
柏林圍牆(德語:Berliner Mauer)是德國分裂期間,屬於共產主義國家的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東德)政府環繞西柏林邊境修築的全封閉邊防系統。始建於1961年8月13日,全長167.8公里,最初以鐵絲網和磚石為材料,後期加固為由瞭望塔、混凝土牆、開放地帶以及反車輛壕溝組成的邊防設施。東德政府稱此牆為「反法西斯防衛牆」(德語:Antifaschistischer Schutzwall)或「強化邊境」(德語:Befestigte Staatsgrenze),其目的是阻止東德居民逃往西柏林以前往西德。由於柏林牆把西柏林地區如孤島一般包圍封鎖在東德範圍之內,因而也被稱之為「自由世界的櫥窗」(德語:Schaufenster der freien Welt)。它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德國分裂和冷戰的重要標誌性建築,也成為了分割東西歐的鐵幕的一個象徵。柏林牆的建立是冷戰期間美國和蘇聯兩大陣營之間衝突導致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原德國首都柏林被分割為東柏林與西柏林;柏林牆修建之前,約有350萬東德居民逃離蘇聯占領區以及之後的東德和東柏林地區,其中1949年到1961年間約260萬人。除此之外還有大量波蘭人和捷克斯洛伐克人也把柏林視為通往西方的通道。他們中的許多人通過西柏林前往西德和其他西歐國家。柏林牆修建後在1961至1989年間這類逃亡被大幅限制下來,約有5000人在此期間嘗試翻越柏林牆。1960年起《開槍射擊令》生效,東德邊防軍允許對非法越境者開槍射擊,此舉於1982年甚至通過立法被合法化。據截止2009年的統計,被槍殺人數約在136人至245人之間,確切死亡人數目則不得而知。1989年東歐國家發生了一系列政治變革,鄰國波蘭和匈牙利政府的政策也發生了變化。在數周的抗議活動後,1989年11月9日東德政府宣布允許公民申請訪問西德以及西柏林,當晚柏林牆因故在東德居民的壓力下被迫開放。隨後數周中欣喜的人群鑿下柏林牆作為紀念品,1990年6月東德政府正式決定拆除柏林牆。柏林牆的倒塌為結束東德共產黨的統治,東德政府的倒台以及兩德統一鋪平了道路,一年後的1990年10月3日兩德最終統一,而柏林亦成為兩德統一後新首都。

勃兰登堡门

地點
布蘭登堡門(德語:Brandenburger Tor)是位於德國首都柏林的新古典主義風格建築,由普魯士國王腓特烈·威廉二世下令於1788年至1791年間建造,以紀念普魯士在七年戰爭取得的勝利。布蘭登堡門是柏林的象徵,也是德國的國家象徵標誌,它見證了柏林、德國、歐洲乃至世界的許多重要歷史事件。

德国历史博物馆

地點
德國歷史博物館(Deutsches Historisches Museum,DHM)成立於1987年,由德國總理赫爾穆特·科爾和柏林市長迪普根(Eberhard Diepgen)創建於柏林建城750周年之際。它設在柏林中心的菩提樹下大街最古老的建築柏林軍械庫(建於1695年)。2004年,由貝聿銘設計的博物館新翼完成。2006年,軍械庫建築修復後,永久展覽對公眾開放,主題為「兩千年德國歷史的圖像和見證」。

巴黎广场

地點
巴黎廣場(Pariser Platz)是德國首都柏林市中心的一個廣場,位於勃蘭登堡門內,菩提樹下大街的西端,西面勃蘭登堡門外是大蒂爾加滕公園。它得名於法國首都巴黎,以紀念1814年反法同盟占領巴黎,是該市的主要焦點之一。

太子宮 (柏林)

地點
太子宮(德語:Kronprinzenpalais)是位於德國柏林菩提樹下大街的一處宮殿式建築,是一座地標性的後期古典主義風格建築。太子宮曾是普魯士霍亨索倫王室的宮殿,在君主制被廢除之後,一戰後太子宮曾被用作美術館,後被納粹封閉。二戰期間太子宮被毀。1968年太子宮重建,作為招待來訪東德的國賓使用。德國統一之後,太子宮被用於展覽和文化活動。

柏林艺术学院

地點
柏林藝術學院(德語:Akademie der Künste Berlin)是德國柏林的一個藝術機構,最早由勃蘭登堡選帝侯腓特烈一世創立於1696年,原名普魯士藝術學院。其學術部分後來發展為今天的柏林藝術大學。藝術學院今天保留了政府顧問委員會性質,包括美術、建築、音樂、文學、視覺藝術、電影幾個部門。今天的藝術學院建築位於市中心巴黎廣場4號,2005年開放,建築師甘特·班尼奇(Günter Behnisch)。

倍倍尔广场

地點
倍倍爾廣場(德語:Bebelplatz)是德國首都柏林市中心區的一個廣場。該廣場位於菩提樹下大街這條東西向橫貫市中心的主幹道南側,其東側是柏林州立歌劇院,西側是洪堡大學法學院的老圖書館,南側是柏林最古老的天主教教堂,聖黑德維希主教座堂。該廣場得名於19世紀德國社會民主黨領袖奧古斯特·倍倍爾。倍倍爾廣場由普魯士國王腓特烈二世開闢於1741年到1743年,最初稱為歌劇院廣場(Opernplatz,或Platz am Opernhaus)。從1911年到1947年,此處以奧地利皇帝弗朗茨·約瑟夫一世命名為弗朗茨·約瑟夫皇帝廣場(Kaiser-Franz-Josef-Platz)。使倍倍爾廣場聞名於世的是1933年5月10日,褐衫隊和希特勒青年團的成員,受到宣傳部長約瑟夫·戈培爾的鼓動,在此舉行焚書儀式。納粹燒毀了大約20,000本書籍,其中包括托馬斯·曼、埃里希·瑪利亞·雷馬克、海因里希·海涅、卡爾·馬克思和其他許多人的著作。

美國駐德國大使館

地點
美國駐德國大使館(英語:Embassy of the United States, Berlin、德語:Botschaft der Vereinigten Staaten in Berlin)是美利堅合眾國派駐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的外交代表機構。現址設於柏林巴黎廣場2號,2008年7月4日揭幕。美國駐德使館始於1797年。1930年購入巴黎廣場現址。二戰中受損嚴重,1957年經東德政府拆除。

腓特烈大街

地點
腓特烈大街(德語:Friedrichstraße)是德國首都柏林市中心區重要的文化和商業街,街名取自普魯士第一位君主腓特烈一世,構成腓德烈城(Friedrichstadt)的核心。它北起老米特區的北部(再向北稱為 Chausseestraße),南到十字山區的哈雷門。由於該路為南北走向,它與萊比錫大街和菩提樹下大街等東西向主軸線道路交匯。地鐵U6線在地下運行。在冷戰期間,該街以柏林牆上的查理檢查站一分為二。腓特烈大街是柏林市中心的傳統商業街,位於平行的威廉大街(1945年以前舊行政區Regierungsviertel的心臟)以東3個街塊。腓特烈大街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受損嚴重,在柏林分治期間只得到部分重建。西柏林部分,一部分重建為住宅街;1960年代末,腓特烈大街末端昔日的貝勒聯盟廣場(Belle-Alliance-Platz)的遺址,更名為Mehringplatz並完全拆除,代之以混凝土住宅和辦公室。這一地區雖然處於中心位置,仍然相對較貧窮。在東柏林部分,將街道拓寬成四車道,和萊比錫大街一樣;菩提樹下酒店(2006年拆除)和原來的Lindencorso(1991年拆除)是僅有的建於這一時期,配合街道拓寬而建的建築。柏林大酒店是東德頂級的5星級酒店,1987年建於菩提樹下酒店對面。擬定了該街進一步的重建計劃,1990年兩德統一時工程正在進行,當時東德Plattenbau為基礎的建設停止,隨後廢除,只有少數已經完成使用的建築物亦未能倖免。已完成的柏林賭場位於萊比錫大街拐角處,於1994年拆除。腓特烈大街在1990年代經過了重建,當時,這是該市最大的建設項目;工程繼續向腓特烈大街車站以北擴展。許多著名建築師促成了計劃,其中包括讓·努韋爾,他設計了老佛爺百貨公司分店;菲利普·約翰遜,設計了查理檢查站附近的美國商業中心。對於重建工程毀譽參半,但是這條街重新成為受歡迎的購物目的地。在冷戰和柏林分治時期,該街上腓特烈大街車站儘管設在東柏林,但是為兩條交叉的西柏林快鐵線和西柏林地鐵U6線所利用,同時也與查理檢查哨並列為重要的邊境關卡。這個車站充當這些線路的換乘站,火車在此停靠,但腓特烈大街底下的其他所有東柏林車站是封鎖的幽靈車站,西柏林來的地鐵列車均過站不停。在腓特烈大街車站,西柏林乘客可以從一個站台轉移到另一個站台,但是沒有適當的文件,不能離開車站。這個車站的一部分對西柏林線路開放,但是戒備森嚴,較小的一部分月台則充當東柏林快鐵終點站,兩者之間進行了封鎖。

柏林國立歌劇院

地點
柏林國立歌劇院(德語:Staatsoper Unter den Linden)是位於德國柏林市中心菩提樹下大街的一座歌劇院。國立歌劇院於1741年開始建設,在1742年尚未竣工時就進行了第一場演出。二戰期間歌劇院完全被毀。1955年歌劇院得到了修復。
評論
eberhardt
2023/06/12
Yes öyYyY yes yes yes y s öy yes äy D y yes yes yes yes DD x DD yes DD yes ö yes ö d y y ö d XXX so äy f öy y yyyYyy yes y x yyy y y y y y y y f y yYyyy y yYy y y y Y Lydia y y y y y öyy yes
路線簡介

路線長度

5.1 公里

累計爬升

43 m

步數

7500
創建者:
匿名用戶
在應用中打開打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