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花洲,又名百花汀、百花池、小南湖,位於山東省濟南市歷下區,北臨明湖路,西鄰曲水亭街,南側與東側為基督教堂和民居,為大明湖畔的重要風景區,也是濟南「家家泉水、戶戶垂楊」韻味的集中承載地段。百花洲為濟南內城中水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珍珠泉泉群中如珍珠泉、濯纓泉(王府池子)、芙蓉泉的泉水多經明渠或暗溝匯流至此,然後注入大明湖。古時水域面積很大,四周房舍參差錯落,附近居民多於水中植白蓮,岸旁栽楊柳。後因河道淤塞,水位減落,加上周邊民居擠占,湖面不斷縮小。今東岸一帶原為洲中小島,北宋熙寧年間曾鞏任齊州知州時,在大明湖上築百花堤,在島上建百花台(因百花堤而得名,亦名「南豐臺」,因曾鞏亦稱南豐先生)。明代,詩人李攀龍晚年在百花洲上建白雪樓,樓四周環水,僅靠小船與湖岸相通,共三層,自下而上為客室、書齋及其愛妾蔡姬閨房。後曾被明末詩人王象春購得,修葺後更名為問山亭,在此著有《齊音》、《問山亭集》等。今建築均已不存。百花洲北原有聯繫百花洲和大明湖的東西向單孔石拱橋鵲華橋,始建於宋代,原名百花橋,元代改稱鵲華橋,20世紀40年代因路面改造而拆除。當時百花洲備有畫舫,遊人可在此登船,穿橋入大明湖,然後自匯波樓下出水北門,入小清河,穿行於稻田、藕池與村舍,最後直達華山腳下的鵲山湖。另外,當時在橋頂向北可以眺望到濟南北郊遙遙相對、朦朧隱現於煙雨之中的鵲山和華山,即為歷下八景中的「鵲華煙雨」。根據濟南市的規劃,將拆除百花洲東側的民居和廠房,以打造濱水休閒公園,並布置沿街文化展示、發展文化旅遊服務,以融合泉水和文化、休閒等元素,更好的體現老濟南的韻味,另外其水面面積將大幅擴展。